星界战士
其次,在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上,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制度化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
央行可以积极配合财政,可以与财政进行非常密切的交流合作,但两者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债权还是股权、承担的责任义务、如何退出等等都要搞清楚。在这一点上,全球中央银行家都有广泛共识。
过去为什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时候比较艰难?就是因为老要盯着汇率,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且,这些中国产业园、工业园,大多不是政府推动,而是民营企业主动调整,抱团出海的结果。总体而言,日元升值成本主要是由日本自己承担,而马克升值的成本,则是由德国带着其欧共体产业链上所有国家一起来承担。这个时候,时机上非常好,还是要积极地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一头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寻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确保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可自由使用。
我们看到,目前央行已明确不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常态化干预,更多地把人民币汇率交给市场来决定,该破7就破7,人民币也是主要货币中波动幅度比较大的货币之一。同样都是升值,幅度也大致相同,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我的一个分析结论是,取决于汇率升值的成本分担机制。第三,利率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导致投资需求盛行,而相对忽视培育境外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正如在2015年前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中,汇率和利率差异推动了境内人民币以跨境贸易或投资结算的形式向离岸市场转移,并最终表现为人民币国际化在2010年至2015年的进展加快。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前景,应在延续新三位一体策略的基础上,尤其注意以下新因素、新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7年以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加快建立并完善,2018年中国A股和债市相继被纳入MSCI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等全球流行指数,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周期里,在岸金融市场加快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逐渐放宽并取消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在岸金融产品的额度限制。
在这一系列短期因素的冲击下,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从2015年的高点回落,在2015年至2017年进行下行期,人民币跨境结算、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大幅放缓甚至逆转。2020年,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提前取消。
本文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迄今为止取得的重要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数字货币的兴起引发各国央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SWIFT数据显示,2011年末人民币在国际跨境结算中的市场份额仅占0.29%,2015年8月最高达到2.79%,国际排名也从2010年10月的35位上升至第4位。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周期性发展历程,推进策略也经历了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转变。
货币互换合作是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人民币国际化出现的放缓和停滞反映了旧有三位一体模式存在的缺陷,对发展思路和策略的转变提出了现实需求。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进展,标志着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第五大国际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规模从2010年的5063亿元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7.23万亿元,增长了13倍。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寻求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货币地位。第二,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相协调。
基于此,在旧三位一体推动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速度容易受到汇率预期、利差变化等周期性因素影响,而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然而,当由于汇率预期变动导致套利机会消失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也会随之削弱。
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境外人民币结算清算网络,拓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弥补金融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短板,缓解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人民币使用的制约。例如,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中的金额分别从2015年的7.23万亿元和2016年的2.46万亿元,降至2017年的4.36万亿元和1.64万亿元,降幅达到40%和33%。因此,在推进跨境结算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相结合的旧有模式下,人民币国际化背后存在一定的投机需求驱动特征,而缺乏较为坚实的人民币需求基础。2015年811汇改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境内外利差收窄,资本管制增强,国内系统性风险逐渐积累并显性化。第一,将金融层面的人民币国际化与贸易层面的东亚乃至全球价值链重构相结合。除了存贷款业务之外,债券、基金等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产品也逐渐丰富,其中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较快,海外新发人民币债券规模从2009年的164.47亿元至2014年最高达到3788.34亿元。
第二,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计价产品有所丰富。目前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布伦特原油(BRENT)和西德克萨斯中油之后的第三大原油期货交易所。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币国际化在新周期的发展策略也逐渐清晰,可以概括为以推动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加快开放在岸金融市场+鼓励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的人民币使用为核心的新三位一体策略。在投资层面,在周边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建设以及能源合作等存在巨大的投融资需求。
与此同时,也应注意与离岸金融市场形成良好互动,继续巩固并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丰富创新离岸金融产品,并鼓励政府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企业等在内的广泛主体参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际货币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喆 来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2021年07月05日 进入专题: 人民币国际化 。
人民币贷款规模从2011年末的308亿元增长至2016年9月的3074亿元。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万亿元的高点回落,2017年3月最低时仅为5072.72亿元,缩水将近50%。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巩固在东亚地区三链中的枢纽地位,在促进价值链、产业链升级的同时注重安全性和控制力,并将人民币国际化与东亚乃至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以及供应链重构与调整相结合,以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2019年9月,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正式取消。
在中国周边国家培育人民币真实需求,具有良好的经贸往来和产业链基础,并能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第三,结合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培育境外主体针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提高人民币需求的粘性。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结算计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重要动力,2020年末RCEP的签署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应将大宗商品期货的人民币计价、石油人民币机制形成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
根据COFER数据库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份额从2016年第4季度的1.08%持续上升至2020年第4季度的2.25%。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资中的结算规模也从2010年的280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32万亿元,增长了82倍。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明确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真实需求为基础的发展原则。截至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的货币排名中稳定在第5至6名。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在岸金融市场的开放不足。从目前来看,在旧有模式下以推进人民币结算职能为重点,计价和价值储备职能则明显滞后于结算职能的发展。
价值储备职能提升则是在货币结算、计价职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过程。具体而言: 第一,以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为抓手大力拓展人民币计价职能。
人民币国际化从2010年起快速发展,到2015年年中达到高点,之后回落调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其三,逐渐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
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中美经贸冲突不确定以及全球疫情影响下的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避险情绪,美元地位未必会出现明显削弱。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增强广度、深度与流动性,中国能够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那么到2030年至2035年,人民币有望在支付货币、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等维度全面超越英镑与日元,成长为仅次于美元与欧元的第三大国际货币。